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专职队伍
于海波
职称
教授
办公电话
E-mail
yuhb551@nenu.edu.cn
研究方向:物理教学论
个人简介
    于海波,男,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国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兴趣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基本理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和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等。近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吉林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吉林省教育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全国博士后基金课题等研究项目等16项。在《求是》《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评论》《物理教师》《物理通报》《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获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教育学会年度论文奖等奖励多项。 
    学习工作简历: 
1993.09-1997.06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7.09-2000.06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2000.09-2003.06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4.01-2007.06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后  
2000.07-2005.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物理系)助教、讲师  
2005.12-2010.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  
2008.10-2010.11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12——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理事
十二五吉林省社科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教学工作
科学教育前沿专题研究
物理课程理论与教科书研究
文献阅读与研讨*
临班111
临班114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中学物理专题分析
物理前沿问题专题
物理微格教学
教育实习
科研项目
1. 农村学校办学形态与品质提升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重大项目,2016年
2. 中学卓越理科教师教学思维能力模型建构与提升策略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规划课题,2016年
3.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研究,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团队,2016年
4.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师关键能力发展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2016年
5. 基于大规模测试的中小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测评研究,中央其它部委规划项目,2016年
6. 2011协同创新分中心项目(于海波),政府委托项目中央其它部门委托项目,2015年
7. 韩国、俄罗斯初中物理教材的难易程度研究(全国教育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2012年
8. 城乡统筹视域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地重大项目,2011年
9. 基于课程知识优化的教师教学行为改善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规划课题,2011年
10. 国际科学教育理论研究新进展,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2011年
11. 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学化研究,校内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009年
12. 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校内项目,2009年
13. 长春市公共关系学校校本课程计划,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08年
14. 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物理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校内项目,2007年
15. 农村初中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007年
1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07年
1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科学素养问题研究,其它项目(学会、政府部门委托等),2007年
18. 文化视域下的科学课程变革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7年
19. 高师院校物理专业本科生教学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校内项目,2006年
20. 农村理科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省市教育规划项目,2004年
科研成果
专著:
1. 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问题探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 初中物理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3. 科技创作(第一册),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论文:
1.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演示实验改进的探究,物理教师,2017年
2. 教师个人教学逻辑:内涵、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2017年
3. 教师视角下教考分离的利与弊,教育观察,2017年
4. 美国STEAM教育的框架、特点及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
5. 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思维,课程教学研究,2017年
6.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新路径,全国高等学校第十三届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7年
7. ATS21S项目中“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
8. 国外社会文化取向的科学学习研究:核心观点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
9. 论教学逻辑的合理发展意蕴及其有效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17年
10. 城乡教师流动改革的多维审视与路向选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
11. 德国大规模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的框架、方法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
12. 德国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的框架、方法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年
13. 我国“物理”概念的源与流,物理教师,2016年
14. 美国基于口袋实验室的实验教学及启示,物理教学探讨,2016年
15. 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现实困境与破解思路,教学与管理,2016年
16. 浙江高考新方案物理选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课程教学研究,2016年
17. PCAP科学素养测评的框架特点及其对我国科学测评的启示_魏晓东,外国中小学教育,2016年
18. 美国AP物理1课程教学思想及核心内容简介,物理教学探讨,2016年
19. 翻转模式下的物理课堂转型:再论科学探究——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年
20. 应用双帧数视频分析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物理实验,2015年
21. 教科书的文化再生产——物理教科书插图的性别文化分析及反思,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年
22. 教学逻辑的价值追求与二维结构的运演,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
23. 薄弱学校师资问题研究——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5年
24. 从CK到CCK:科学教师知识研究新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
25. 教学理性: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变,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
26. 论区域教育变革的自组织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14年
27. 农村特岗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
28. 打通合格教师进入乡村通道,光明日报,2014年
29. 后现代教育困境的现代性回应,吉林日报,2014年
30. 印度农村初等教育教师:短缺现状、补充策略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
31. 建构主义科学教学方式何以可能?,社会科学战线 ,2014年
32. 中小学教师课程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
33. 基于科学馆的科学教师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
34. 论教师的课程智慧,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
35. 教师个人课程:前提假设、基本内涵与实践价值,当代教育科学(原名山东教育科研),2013年
36. 农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年
37. 韩国农村教育政策及发展新趋势,外国教育研究 ,2013年
38. 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现状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
39.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
40. 韩国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
41. 美国农村教师短缺困境及其补充策略*,比较教育研究 ,2012年
42. 与环境教育的互动: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年
43. 整合技术的科学教学法知识(TPASK):基本内涵与提升策略*,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年
44. 论教师的哲学素养,社会科学战线 ,2011年
45. 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
46. 农村理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
47. 物理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现状与优化策略,物理教师,2011年
48. 区域推进小班化教学的理念选择与实践模式——基于D市X区小班化教学实践的梳理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年
49. 试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定位与发展走向,课程·教材·教法 ,2010年
50.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物理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物理教师,2009年
51. 物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年
52.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的主体转换与战略转型,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年
53.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警惕辍学率反弹,求是,2009年
54. 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的使命,教育评论 ,2009年
55. 科学课程生活的内在张力,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年
56.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
57. “人教版“粤教版”必修本“科学探究”内容的比较与启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
58.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规律教学”探析,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
59.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理论版,2008年
60. 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
61. 俄罗斯提高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策略与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
62. 国外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
63. 俄罗斯农村教育现代化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
64. 农村中学物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物理教师,2007年
65. 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
66. 科学史教育价值的文化解读,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
67. 反思与重建——“李约瑟难题”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改革的启示,高等理科教育(CSSCI),2006年
68. 科学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年
69. 论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
70. 论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
71. 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6年
72. 运用粗糙集理论分析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因素,,2006年
73. “李约瑟难题”对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
74. 教学违法现象的理性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年
75. 西方科学课程的历史考察,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
76. 科学素养理念发展的历程,物理教师,2005年
77. “李约瑟问题”的文化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
78. 论科学课程发展的人文化趋势,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79. 科学课程结构化运动的时代解读,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80. 科学观的后现代转向与理科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
81. 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与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
82. 科学素养理念的前设、特征和结构,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83. 课程实施研究二十年:检讨与启示,教育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
84. “合法化”时期科学课程思想及其启示,教育史研究,2003年
85. 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依据、价值和目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86. 科学文化的构建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
87. 课程设计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走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
88. 杜威科学课程思想研究正误,教学与管理 ,2003年
89. 课程实施研究二十年,西北师大学报 ,2003年
90. 论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机制,教育科学 ,2002年
91. 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 ,2002年
92. 论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四个阶段,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年
93. 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
94. 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
95. 物理实验能力的认知分析及相应教学策略的探讨,物理通报 ,2000年
96. 学生创造力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其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年
97. 知识分类理论与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第二届中学物理教研评选 一等奖,1999年
98.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99年
99. 非线性振子微动相图,98二届东北亚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会 ,1998年
获奖信息
第六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吉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第二届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第十一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一等奖
吉林省第八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吉林省社科联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优秀奖
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第四届长春市社会科学成果奖 二等奖
吉林省第六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
2006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 三等奖
吉林省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 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 一等奖
吉林省第十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长春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吉林省第九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